返回 娱乐资讯_热点报道—爱杨桃

马东综艺第四季:那些被捧红的偶像 “平替”,藏着喜剧的真答案

2025-10-27
       当《喜人奇妙夜第二季》里,土豆带着荒诞作品《技能五子棋》刷屏全网,弹幕里满是 “这才是内娱活人” 的赞叹时,马东的喜剧综艺已悄然走到第四季。从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培育的张弛、蒋龙,到新季中崭露头角的新锐演员,这档拒绝流量堆砌的节目,用一批没有偶像包袱的 “喜剧打工人”,撕开了内娱的流量假象。那些被观众视作 “偶像平替” 的喜人,恰恰印证了马东的判断:“重要的事情是笑本身,形式和身份从不重要。”
 ​
       “非典型明星” 的崛起:没有滤镜,却有共鸣。 马东的综艺里从没有精致到完美的偶像脸,只有带着生活褶皱的 “真实者”。第一季中,张弛带着戏曲功底演绎《戏台》,一句 “爷的腰啊” 藏着小人物的心酸与坚守;蒋龙在《这个杀手不大冷》里,用笨拙的舞姿诠释龙套演员的梦想,让无数打工人看到自己的影子。到了第四季,《技能五子棋》的主创团队更是将 “不完美” 发挥到极致:演员们穿着不合身的工装,台词带着口音,甚至有忘词时的即兴救场,却凭荒诞又真实的表演掀起洗脑热潮。这些人没有粉丝控评的加持,却靠作品收获 “自来水”—— 张弛的话剧门票开票即售罄,蒋龙主演的影视剧豆瓣评分破 8,印证了马东的选人逻辑:“我们找的不是明星,是有生活质感的创作者。” 比起偶像们精心设计的 “亲民人设”,这些喜人的 “粗糙感” 反而成了最珍贵的共鸣密码。
       “内容至上” 的底气:9 个月共创,熬出好作品。 这些 “平替” 能被看见,源于米未传媒近乎苛刻的创作体系。马东坚持让演员与编剧共同驻扎 9 个月,用 “足够多的聪明大脑乘以足够长的时间”,熬出经得起推敲的作品。《一喜》中爆火的《笑吧,皮奥莱维奇!》,就是六兽等编剧打磨数十稿的成果,即便首播时热度不高,却在后来凭借深刻的内涵穿越时间,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。这种 “慢工出细活” 的创作,与偶像综艺 “三个月速成出道” 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。第四季里,为了呈现早餐摊主的故事,演员们凌晨四点跟着出摊,观察磨豆浆、炸油条的细节,最终让作品里的烟火气直击人心。正如马东所说:“米未是厨子,要做什么菜,取决于买到了哪种新鲜的应季蔬菜。” 这些扎根生活的创作,远比偶像们的 “剧本式哭戏” 更有力量。
       “反流量” 的胜利:观众要的是 “快乐”,不是 “人设”。 马东的综艺从未刻意制造话题,却总能靠作品自带热度,核心在于精准踩中了观众的审美转向。当其他综艺还在靠明星撕番、炒作 CP 博眼球时,马东的节目里,李诞、大张伟等嘉宾甘愿做 “背景板”,把舞台留给新人;当偶像们在滤镜下维持完美形象时,喜人却在台上扮丑、自嘲,用《父亲的葬礼》这样荒诞的作品解构亲情,让观众在笑声中落泪。数据最有说服力:第四季节目豆瓣开分 8.4,25-34 岁观众占比超七成,新媒体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破 50 亿。这恰是对流量逻辑的颠覆 —— 没有顶流加盟,没有热搜套餐,却靠 “好哭好笑” 的内容,让观众自愿成为 “自来水”。正如网友所言:“比起看偶像读提词器,我更爱这些喜人在台上发光的样子。”
       从张弛、蒋龙到土豆与新锐演员,马东的第四季综艺交出了一份 “反流量” 的答卷。那些被捧红的 “偶像平替” 证明:内娱从不是只有一条成名路,没有精致人设,没有粉丝护航,只要有扎根生活的创作、敢于自嘲的真诚,照样能被观众记住。当马东在节目里笑着说 “喜剧是时代的回声”,我们忽然明白:他真正捧红的不是某个人,而是 “内容为王” 的创作初心,是让内娱回归 “作品说话” 的可能性。这或许就是这档综艺走到第四季,依然能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。

最新文章

马蓉离开王宝强9年后更嫩了,越活越美

娱乐

 

阅读14483

白敬亭魏翔领衔主演喜剧电影《特立独行》定档2026暑期上映

影视

 

阅读15537

《雪中悍刀行 2》官宣:原班掌舵,江湖再启

电视剧

 

阅读18572

劳伦斯与帕丁森携新片惊艳首映

影视

 

阅读17071

央视主持人大赛:评委不公正、赛制有问题,多位实力选手已被淘汰

娱乐

 

阅读15243

京ICP备2022014624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