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购物 APP,AI 导购主动推送精准匹配的冬装清单;直播间里,数字人主播 24 小时不间断讲解优惠;仓库中,智能机器人高效分拣包裹 ——2025 年双十一,“我的 AI 比我还忙” 成为无数消费者与商家的共同感受。天猫总裁家洛将其定义为 “AI 全面落地的第一个双 11”,这场消费盛宴已然变身 AI 技术的实战练兵场。

AI 在消费端的忙碌,藏在每一次决策的细节里。消费者洋葱用 AI 梳理购物清单、核算折扣,将复杂的满减规则转化为清晰的单价对比;想换手机的迪迪借助 AI Agent 获得跨品牌参数对比与实时优惠攻略,即便偶尔遇到价格预测偏差,仍省时不少。Adobe 调查显示,逾三分之一消费者已习惯用 AI 做产品研究、找优惠,OpenAI 每天 25 亿条提示中,2% 与商品质量判断相关,AI 已成为消费决策的隐形助手。
但 AI 的忙碌也伴随着新课题:迪迪遇到的优惠信息不准、洋葱担心的跨平台比价缺陷,暴露了技术迭代的短板;43% 消费者对 AI 分析个人数据感到不适,折射出隐私信任的鸿沟;而部分运营、投手岗位的裁撤,更让打工人陷入 “被替代” 的焦虑。
这场双十一的 AI 忙碌图景,既是技术落地的里程碑,也是人机共生的试验场。当 AI 承接了重复劳动,人类得以聚焦创意与服务,或许这才是技术进步的真正意义 —— 不是谁取代谁,而是让人与 AI 在各自赛道上,都 “忙” 得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