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李晟在综艺《假期中的她们》中关于原生家庭的回应登上热搜,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,没有针锋相对的辩解,一句 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教育理念”,便以通透与包容化解了此前的舆论误解,让无数网友看到了成年人与原生家庭和解的最佳范本。
这场争议的起点源于另一档节目中的细节碎片。在《初入职场中医季》里,李晟被诊断为 “肝郁”,聊天中提及 “家教比较严格”,而当齐思钧谈到 “家长强迫吃完剩饭” 时,她的共鸣落泪被部分网友放大解读,迅速演化出 “原生家庭缺爱” 的传言。在标签化解读盛行的网络环境中,“肝郁” 与 “严格家教” 被简单挂钩,一个复杂的家庭图景被压缩成 “创伤叙事” 的模板。
面对误解,李晟在《假期中的她们》中给出了温暖而有力的澄清。她首先明确划清界限:“家教严格≠家庭不幸福”,用具体的生活细节还原了家庭的真实温度 —— 母亲清晨陪她一起做包子的温馨画面,成为童年记忆里最鲜明的爱的印记。对于 “肝郁” 与家庭的关联,她的解读更显理性:这是身体对童年小事积累压力的生理性回溯,而非情感缺失的证明,那次落泪是对身体信号的察觉,与家庭幸福感并无直接关联。
更难得的是李晟对待代际差异的包容态度。她并未站在当下视角批判过去,而是理解父母辈 “用规矩传递关爱” 的教育逻辑,认为这种侧重于自律与规矩建立的方式,本质是出于关爱,“没有对错之分”。这种清醒的认知,成功打破了 “严格家教 = 原生家庭创伤” 的刻板印象,也完成了与父母、与过去的和解。如今她与母亲同读老年大学、共享学习乐趣的相处模式,更印证了这份理解的深度。
李晟的回应之所以引发共鸣,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辟谣。在动辄将人生困境归咎于原生家庭的当下,她提供了另一种视角:承认成长中的压力存在,却不否定爱的底色;理解代际理念的差异,更懂得剥离教育形式看见情感本质。这种不渲染伤痛、不制造对立的态度,恰是对 “原生家庭” 叙事的纠偏 —— 亲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,真正的成长,是学会在理解中与过去握手言和。
当热搜褪去,李晟的回应留下的不仅是对一场谣言的澄清,更是一堂关于家庭与成长的公开课。它提醒我们,比起寻找 “创伤归因”,倾听身体信号、理解代际差异、看见藏在细节里的爱,或许才是更成熟的生活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