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电影《浪浪人生》宣传活动现场,65 岁演员刘雪华的一番回应化解了一场持续多日的舆论乌龙。面对 “为饰演 90 岁‘阿太’拔掉满口牙” 的热议,她带着标志性的爽朗笑意澄清:“牙不是为拍戏拔的,本来就是假牙。” 这句直白回应,让现场观众恍然大悟,也让大众重新审视演员与角色塑造的深层关联。
这场误会的源头,藏着刘雪华争取角色的巧思。试镜时,导演马林曾直言她 “状态太年轻,不像历经岁月的老太太”,这成了她拿下角色的最大阻碍。深谙角色精髓的刘雪华当即做出一个即兴举动 —— 当众摘下佩戴多年的假牙。瞬间,失去牙齿支撑的面部肌肉自然松弛,眼窝随之深陷,原本清亮的眼神蒙上了岁月的柔光,一个鲜活的老年形象即刻浮现。导演当场拍板:“就是您了!” 同组演员殷桃后来回忆:“这哪是化妆能达到的效果,完全是生命质感的自然流露。”
摘下假牙只是刘雪华塑造角色的起点。为贴合 “阿太” 黄学娣神神叨叨又豁达通透的性格,她付出了更多看不见的努力。为呈现老年人体态,她连续三个月坚持低油低盐饮食,减重 16 斤;为还原独居老人的生活痕迹,她特意设计了右手食指因握拐杖形成的永久性弯曲,连抓念珠的弧度都反复打磨。影片中,阿太高举火盆呵斥子孙 “不可带晦气进家” 的经典场景,正是她借鉴祖母生前习惯提出的设计,让角色多了层传统宗族文化的厚重感。
这场 “拔牙乌龙” 的发酵与澄清,意外引发了对 “敬业” 的热议。当 “为角色拔光牙” 的传言流出时,不少人将其奉为 “极致敬业” 的范本,却忽略了演员塑造角色的核心是 “求真” 而非 “牺牲”。刘雪华的做法恰恰诠释了真正的专业 —— 不用刻意自毁形象博眼球,而是用最务实的方式贴近角色本质。正如她所说:“牙是假的,但阿太的魂是真的。”
从琼瑶剧中眼含秋水的古典美人,到《甄嬛传》里威严的太后,再到如今豁牙驼背的阿太,刘雪华用数十年演艺生涯证明:演员的魅力从不在完美的皮囊,而在对角色的敬畏与雕琢。这场关于假牙的小风波,终究成了老戏骨专业素养的最佳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