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娱乐资讯_热点报道—爱杨桃

同一综艺里的 “梗王” 博弈

2025-10-29
        在当下的综艺市场中,导演组的剧本设计与嘉宾的临场应变,往往是节目能否出圈的关键。而当沈腾与陈赫这对 “老搭档” 出现在同一导演执导的综艺里时,两人截然不同的应变风格 —— 一个主动造梗、一个精准找梗,不仅让节目笑点密度翻倍,更展现出喜剧嘉宾在综艺语境下两种顶级的能力维度。
        沈腾的 “造梗”,从来不是无厘头的玩笑,而是基于对节目节奏、导演意图和观众情绪的精准把控,在不经意间创造出全新的喜剧语境。在《哈哈哈哈哈》中,导演组原本设计的环节是 “路人搭车挑战”,要求嘉宾说服陌生司机载自己一程。当其他嘉宾还在纠结如何礼貌开口时,沈腾看到一位开着三轮车的大爷,直接凑上前笑着说:“大爷,您这车上还能载‘明星’不?不要钱,还能给您表演个‘徒手搬砖’。” 一句话既化解了陌生人之间的尴尬,又把 “明星接地气” 的节目内核用幽默的方式点出。更绝的是,当大爷反问 “你是哪个明星” 时,他顺势接话:“我是‘糊咖’沈腾,您不认识很正常,主要是来给您当免费劳动力的。” 这种自黑式的造梗,既符合他一贯的喜剧人设,又让原本平淡的环节瞬间充满看点,甚至让导演组临时调整脚本,把 “搭车” 变成了 “沈腾帮大爷送货” 的衍生剧情 —— 这便是造梗的魅力:它能突破预设框架,为节目创造新的叙事可能性。
        如果说沈腾的造梗是 “无中生有”,那陈赫的 “找梗” 就是 “点石成金”。他擅长捕捉沈腾或其他嘉宾抛出的微小 “梗点”,用精准的接话和肢体语言,把零散的笑点放大成完整的喜剧段落。同样是在《哈哈哈哈哈》的送货环节,沈腾搬完货物后假装累得直不起腰,随口说了句 “这活比演电影累多了”,话音刚落,陈赫立刻凑过来,一边帮他捶背一边夸张地说:“腾哥,您这不是累,是‘明星包袱’太重了,我帮您卸下来点 —— 您看,这包袱里装的都是我们没火的委屈啊!” 一句话既接住了沈腾的 “抱怨”,又巧妙调侃了两人的 “星途差异”,让周围的嘉宾和工作人员瞬间笑作一团。更关键的是,陈赫的找梗从不会抢戏,而是像 “喜剧粘合剂”:在沈腾造梗后,他总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延续笑点,让原本可能一闪而过的玩笑,变成有来有回的喜剧互动,这恰好契合了导演组 “嘉宾自然互动” 的节目定位。
        其实,沈腾的造梗与陈赫的找梗,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综艺应变逻辑。沈腾的核心是 “创造力”,他需要打破常规思维,在导演设计的环节中找到新的喜剧切入点,这种能力要求嘉宾具备极强的临场反应和对喜剧节奏的掌控力;而陈赫的核心是 “洞察力”,他需要快速捕捉现场的情绪变化和他人的幽默信号,用精准的接话让笑点落地,这种能力则考验嘉宾的共情力和配合度。
        在同一导演的镜头下,沈腾的造梗为节目注入了 “惊喜感”,让观众永远期待他下一个出人意料的玩笑;陈赫的找梗则为节目增添了 “默契感”,让嘉宾之间的互动更显自然生动。两人看似不同的应变风格,实则是综艺喜剧里缺一不可的两面 —— 没有造梗,节目会少了破圈的亮点;没有找梗,零散的笑点难以形成持续的欢乐氛围。也正是这种 “一个造、一个找” 的互补,让他们在同一综艺里,既能各自发光,又能共同成就一段段让人回味无穷的喜剧名场面。

最新文章

马蓉离开王宝强9年后更嫩了,越活越美

娱乐

 

阅读17933

白敬亭魏翔领衔主演喜剧电影《特立独行》定档2026暑期上映

影视

 

阅读13069

《雪中悍刀行 2》官宣:原班掌舵,江湖再启

电视剧

 

阅读15806

劳伦斯与帕丁森携新片惊艳首映

影视

 

阅读16685

央视主持人大赛:评委不公正、赛制有问题,多位实力选手已被淘汰

娱乐

 

阅读16484

京ICP备2022014624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