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个快节奏、高压力的社会中,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扮演着“讨好者”的角色。我们讨好上司,讨好同事,讨好朋友,甚至讨好陌生人,却往往忽视了“讨好”自己。这种当下都市中普遍的社会现象,被一位敏锐的青年导演捕捉,并以一部电视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——这就是《不讨好的勇气》。
《不讨好的勇气》剧照
作为一名资深编剧兼导演,董润年在影视行业已耕耘多年,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。他参与编剧的《厨子戏子痞子》《老炮儿》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等作品,在观众中收获了广泛的认可与好评。去年他自编自导的电影《年会不能停!》成为了话题与票房双赢的黑马之作,更是让这位导演成为了行业和市场关注的“新秀”。
董润年坚信,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的工具,更是传递思想、引发社会思考的重要媒介。最近,董润年的最新作品《不讨好的勇气》以脱口秀行业为背景,聚焦“不讨好”这一主题,剖析了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。在与董润年的采访中,我们得以一窥这部剧背后的创作故事,以及他对“讨好型人格”、影视创作等诸多问题的独到见解。
在《不讨好的勇气》中,董润年和编剧团队以职场女孩吴秀雅的人生经历为主线,巧妙地融入了脱口秀元素,使观众在跟随主角成长的过程中,深刻体会到“不讨好”的重要性。
董润年在采访中谈到,希望通过这部剧,能够引发观众对“讨好型人格”的关注,提供给大家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角度,鼓励大家勇敢地追求自我,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。
《不讨好的勇气》剧照
【对话】
不再内耗,是当下年轻人内心真实的呼唤
澎湃新闻:这部剧名为《不讨好的勇气》,你是如何确定这个主题的?
董润年:其实最早我们就是在跟一些说脱口秀的朋友聊天的时候,觉得脱口秀这门新的艺术在国内方兴未艾,很值得做一部展现脱口秀行业的电视剧。2021年初,在剧本前期调研阶段,我们采访了大量的脱口秀演员,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就是很多脱口秀演员,在日常生活里多少都带着点讨好型人格。他们在原本的工作中,感觉到了压抑和无助,直到找到了脱口秀这个途径,才让自己的情绪能够被发泄出来,人生也随之改变。
后来我们跟很多身边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普遍觉得自己有讨好型人格。当然我觉得不一定真的都是讨好型“人格”,但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些特定的场合,总会身不由己地低头,违背本意地讨好某些人,结果就是“摧眉折腰,不开心颜”。
所有人都期望有一个不用讨好别人的人生,但都面对着重重困难,无法实现。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大家非常有共鸣的话题。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,我们就确立了“不讨好”这个主题。
澎湃新闻:“不讨好”这个主题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境密切相关,是否有许多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?
董润年:我们越深入地调研这个项目,就越发现这个问题的普遍性。就像剧中童漠男的一段脱口秀里说到的,每个人都在讨好别人,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自己被讨好到了。“能量守恒定律”被打破了。其实这就说明,大家已经在内心厌倦了讨好别人,说白了,就是厌倦了内卷。
我们在剧作过程中跟很多人讲这个故事,也在网上看到这些年年轻人生活状态和内心情绪的变化,看到很多人在网上吐槽自己的生活,发现不再内耗,不再讨好,是当下年轻人内心真实的呼唤,也已经越来越身体力行的执行了。拥有不讨好的勇气,就是拥有了不内卷的力量。
《不讨好的勇气》截图
不讨好别人,更不讨好自己
澎湃新闻:你如何定义“讨好型人格”?这似乎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语。
董润年:我觉得“讨好型人格”的真正底色,还是因为善良,就像吴秀雅一样,她无法拒绝同事的请求,不是因为软弱,更多的是因为善良。还有一点,是不自信,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。
借用剧中旁白的一句台词,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,就会敏锐地感受到别人的戒备,就会加倍努力,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,然后越努力越讨好,越讨好越没有自我,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。
我觉得我们说“不讨好”,不只是不讨好别人,更是不讨好自己,不是只妥协让自己获得一时的舒坦和安宁,正视自己的内心会更容易获得力量,然后才会拥有不讨好和不内耗的勇气。